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航梅路亿联家居建材市场7号库6号门
电话:021-6989 2408
你能想象吗?一场八级的强烈地震来袭,城市里的现代建筑纷纷倒塌,断壁残垣间尘土飞扬,一片末日景象。然而,就在这一片废墟之中,有一些古建筑却宛如奇迹般地屹立不倒,主体结构基本完好,它们大多采用了榫卯结构。
就拿山西应县的木塔来说,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,它始建于辽代,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。在这漫长岁月里,应县木塔经历了无数次地震考验,依旧傲然挺立。据记载,当地曾发生多次较强地震,周边的砖石建筑都受损严重,可应县木塔凭借其精妙的榫卯技艺,只是榫卯节点处有些许松动,稍作修缮便恢复如初。
榫卯,堪称中国古建筑的 “灵魂” 所在,是一种极为精巧的连接技艺。简单来讲,它就是在木构件上,一部分做出凸起的榫头,就像小榫子一样,另一部分则挖出与之契合的卯眼,如同小凹槽。当榫头精准地插入卯眼,两块木头便紧密相拥,严丝合缝,构成稳固的结构体。
榫卯结构之所以抗震性能卓越,奥秘之一就在于它 “以柔克刚” 的特性。地震来袭时,那可是天摇地动,能量汹涌。可榫卯结构凭借木材自身的柔韧性和延展性,再加上节点处预留的微小缝隙,就像给建筑安上了 “弹簧”。当地震波冲击建筑,榫卯连接处允许构件适度变形、位移,巧妙地将地震能量吸收、分散,避免应力过度集中,从而大大减轻了建筑整体受损程度。
除了柔美的榫卯,古代建筑在根基打造上也有硬招。古人深知地基对防震的关键作用,在选址与基础构建上慎之又慎。就拿西安小雁塔来说,它的地下基础部分是直径达 30 米的半球形夯实土,小雁塔稳稳矗立在其中心,如同一个 “不倒翁”。地震时,无论地面如何摇晃,半球形基础都能依靠自身的稳定性和巧妙的力学原理,自动调整重心,分散压力,让小雁塔历经千年风雨、多次强震依旧安然无恙,甚至还出现过塔身 “三开三合” 的传奇景象,令人惊叹不已。
应县木塔,全名佛宫寺释迦塔,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,傲立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隅佛宫寺内。它始建于辽清宁二年(公元 1056 年),由辽兴宗皇后萧氏倡导修建,历经近千年风雨洗礼,俯瞰着世间的沧海桑田。
木塔通高 67.31 米,相当于 22 层现代楼房高度,底层直径 30.27 米。而这座木塔最令人惊叹的,当属其精妙绝伦的榫卯斗拱结构。整座木塔共用了 54 种、约 480 朵斗拱,种类繁多、造型各异,分布在各个关键部位,承担起承载重量、稳固结构的重任。这些斗拱如同密集的蜂巢,相互交织、层层嵌套,把木塔的各个构件紧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。元大德九年(公元 1305 年),山西怀仁发生地震,应县地区震感强烈,烈度高达八度以上,周边房屋纷纷倒塌,而应县木塔却只是轻微晃动,稍作修缮便恢复如初,继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。
紫禁城,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,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,散发着庄严肃穆的皇家气息。自明永乐十五年(1417 年)开始建造,耗时 14 年竣工,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。
紫禁城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木料作为主体材料,榫卯技术在这里被运用得炉火纯青。紫禁城的斗拱上承屋顶,下接立柱,数量众多、构造复杂,它们如同精密的齿轮组,相互配合、协同工作。遇到地震时,斗拱凭借榫卯结合的独特优势,允许构件间适度位移、转动,以柔克刚地化解地震冲击,确保宫殿整体结构稳定。
榫卯这一古老智慧,并未在岁月长河中沉寂,反而在当代建筑领域掀起新的浪潮。现代建筑师们慧眼识珠,巧妙汲取榫卯抗震精髓,为建筑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上一篇:木结构引领低碳宜居未来
下一篇:返回列表